-
记仙潭酒业集团潭酒车间主任向大刚
发布日期:2013-07-04 浏览次数:3419
-
“都给我打起精神,行车过来了,大家注意安全……”一声声间断的吆喝声,打断了正在潭车间检查生产的一行人。缘声而去,一个佝偻着背,右手正按着绑了一层白色纱布的腰,左手指挥着工人和粮的男子顿时映入眼前,大颗大颗的汗珠正顺着额头两边流出。出于好奇,便上前和他攀谈了起来。原来这名腰上缠着绷带的男子患了胆管结石,刚做完手术仅仅修养了几天便回到了工作岗位。问及原因,双手撑着腰,他坚定的答道:“生产上离不得人,尤其是现在新的领导班子才上任,说什么也不能掉链子……”一个朴实而平常的答案,听得大家热血澎湃,有这么好的职工,仙潭酒业集团何愁发展。
而立之年,改行换业
1989年,对三十出头的磺厂工区烧硫磺工人向大刚来说,是一个及其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硫磺厂效益不佳,时刻面临倒闭。整个矿区人心涣散,大家都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尽管这样,一部分职工对厂子还报有一丝丝希望的工人,仍旧埋头苦干着,毕竟他们还得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尽管如此,硫磺厂还是没能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天。和其他工友一样,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大刚回到了家。看着家里墙上发黄的奖状,他陷入了无尽的回忆“铁饭就这样完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以后的路该如何走......
铁饭碗没了,但是还要养家糊口,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开始奔波于县内各大工厂之间,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但当时于大多国营企业都是处于泥菩萨过河的境况中,四处碰壁后,他的心已经跌倒了底谷。然而,机遇再一次垂青于他。1989年,原古蔺县国营曲酒厂潭一、二车间在建投产,需要在全县招一批脚踏实地,作风过硬的烤酒工人。由于在磺厂的优秀表现,向大刚被推荐调到了仙潭酒厂。这无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怀揣着无比激动地心情,向大刚开始了新的人生。
拜师学艺,苦心专研
调到国营曲酒厂后不久,向大刚便与董九联、徐玉平等人一起,来到了毗邻二郎酒厂的贵州习酒厂学习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为了尽快学成技术,不辜负厂领导的期望和同事的期待。在短短的6个月中,他与前来学习的同事不分昼夜,只要有力气,不犯困,他们便挥舞着铁铲,同习酒厂的酿酒师傅一起战斗在各个生产岗位上,一遍又一遍的操作着。当然,无论如何卖力去学,很多核心的技术是学不到的,即使是交了学费来学习酿酒技术。这一点,在回到国营曲酒厂开始酱酒的酿造后得到了证实。
当他们学艺归来时,潭酒一、二车间厂房基本建成。自然地,在新车间投产时,第一批掌握了酱酒酿造技术的向大刚等人成为了小班长。当时那个年代,在国营企业混个一官半职是件很光荣的事情。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十足的重担。因为与其他学习回来的工友一样,他们所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是刚出茅庐的“菜鸟”,而且还必须把一群一点酿酒基础也没有的“毛头”工教会。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刚起步的曲酒厂还没有条件让几十上百人一起出去学习酿酒。只能选派一部分出去学习回来后,依靠“传、帮、带”来推广技术。因此,这是一个空前艰巨的任务。如何解决当前这一棘手问题,成了向大刚的一块心病。为了完成重任,尽快把酿酒技术推广开,向大刚与其他班长找来硬纸板,带着草席,在车间冰冷的潮湿的地上打起了地铺。连续几个月,从润粮、蒸粮、下沙、插沙、取酒……每个生产环节几乎都是几个班长亲自示范后再手把手的给工友们讲解示范。期间的辛酸苦辣,向大刚讲起来还记忆犹新:“寒冬腊月的,手、脚都‘开冰’(龟裂)了,那时候温度太低,晚上怕粮食发酵温度不够,我们就在车间里烧起了大煤火,粮食温度保证了,可是大家伙的手脚开冰更严重,一碰水就是钻心窝的疼……”事过境迁,这些我们现在难以体会,但是创业过程肯定是有艰难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半年后,第一次喝着从甑子流出的酱香白酒,他和工友们眼睛都湿润了。当他们还没有从喜悦的气氛中回过神的时候,一次突如起来的打击,让他们的心凉到了底。
按照酱酒酿造工艺,红粮在第一次取完酒再次入窖池发酵后,便进入第二次取酒阶段。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第二次取酒失败了,这意味着接下来的第3至7次取酒基本没有意义。向大刚讲:“酱酒的酿造,分为一次投粮、7次取酒,其中,第二次取酒最为关键,只有取酒成功,才能保证3-7次出酒。”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无论是生产工人还是厂领导班子都很难接受。做为酿酒工艺的直接直接负责人,向大刚更是觉得难辞其咎。“原本信心满满的去学习烤酒,没想到竟然学艺不精,不但厂里遭受了损失,而且更是打击了工友们创业的信心”。痛定思痛,向大刚和工友一道,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开始了试验,一定要找出问题的症结。一次、两次试验后,第二次取酒仍旧没能成功。很显然,问题不是出在流程上面,而在于酿造工艺的某一技术上。带着疑问,通过走访酿酒高手,他们了解到,二次取酒技术作为核心的技术,花钱是买不到的。于是,厂里专门成立了攻坚小组,向大刚等几名技术骨干开始了苦心专研。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反复操作、测算,终于成功的进行了第二次取酒,并且在出酒率上突破了当时平均水平。向大刚说“就算是现在,很多酒厂的第二次取酒技术都还没完全掌握,永乐酱酒园区的红军杯酒业去年就报废了几万斤红粮”。二次酒的成功取酒,这是一个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为酱香酒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25年如一日,以厂为家
自从开始了酿酒生涯后,向大刚兢兢业业,带领工友突破了一个个技术上的瓶颈,连续十多年都获得了优秀称号,得到了工友的一致认可。闲聊时,向大刚的同事告诉我们,25年以来,向大刚连泸州市都没有到过,也就是今年改制期间,由于做胆管手术才到过一次。这是一个难以令人置信的事实,换做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毕竟泸州离仙潭酒厂不到250公里。但是,这确实又是真实存在的。这点,我们从厂里得到了证实。由于烤酒的工作的特殊性,酿酒工人可以按时上下班,但是烤酒工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生产是无论如何不能停的,要不然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自然地,作为酿酒第一战线的直接负责人,除了在自己的正班时要下车间参与烤酒外,下班后还必须安排好各车间、班组相应这个轮次的工作。因此,基本一天24小时中,他都必须不间断的下车间检查指导。
随着交谈的深入,他细诉了那段令他心碎的往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几乎一年下来都不能陪老婆和孩子几次,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节假日请一两个小时去一趟老家短暂的聚聚后便要立马赶回酒厂上班。久而久之,由于两地长时间分居,他与老婆间的矛盾最终一触即发,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拿他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把这个工作干好,‘婆娘’(老婆)都离了一个了。”每当回想起这件事,虽感到深深地自责,但是他也不后悔。离婚多年,他都没有忘记作为一名父亲和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人把家撑了起来,孩子也成家立业。
“无论谁是仙潭的老板,但是干好我该干的事情,拿着善于自己那份工资,看着仙潭不断成长,这辈子值了。”仙潭酒业集团的成功改制,对他这样一个国有企业老员工而言,从感情上讲,多多少少肯定一时还有些忐忑。不过,从他带病仍旧坚持战斗在工作岗位上来看,他对新“仙潭”寄予了新期待,也用实际行动为仙潭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努力。
上一条:走过5.12,4.20我们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