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班子 新起点 新仙潭 新风貌
发布日期:2013-07-04 浏览次数:1757
-
导语:仙潭成功改制的余音依然回荡,带着这份鼓舞,1300多名仙潭员工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岗位无大小,职责无高低,我们走进生产一线,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平凡而朴实的员工们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他们身上,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如今仙潭人的新风貌。
从震东下高速后,汽车便驶入蜿蜒的山路中,九曲十环的道路将我们引入大山深处,这里丛山险峻、河水奔流、民风淳朴,仙潭酒业集团就掩藏在这片群山峻岭之中,顺利改制至今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所有仙潭人都经历着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改变,这些改变就书写在一线工人的笑容里,就印刻在一线工人的背影中,就在他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为我们娓娓道来,共同汇集成了一段段新仙潭故事……
一辆卡车停靠在酒厂大门旁的包装车间前,几位工人将整车酒瓶往车间里运送。这时是早上八点半,包装车间里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工人们清洗好灌装机械,然后将酒瓶、包装盒、加工设备等整理到位,今天上午将要灌装一批老潭酒和8年的年份潭酒。包装车间的陈玉从新酒里取出样品,熟练地对酒温、酒的度数进行检测,随后就爬上灌装机,开始对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陈玉88年进厂,一直在包装车间工作,现在是车间负责人。“我们这里现在有3条灌装线,在对面还有2条新的自动流水线准备投入使用,但现在还在做一些整改,以前我们酒厂就生产2款酒,现在加上各种贴牌酒已经有超过几百个产品在从这里下厂。”因为对酒质的控制非常严格,工人们对每一个酒瓶都要进行灌装前的最后检查,敲击、照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注意。灌装完成的白酒会被拉到对面的成品仓库进行储存。在新的流水线投入使用后,大规模的批量灌装将得以实现,但陈玉和她的同事们将继续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对白酒灌装质量进行把关。
上午十点,酿酒生产车间第十三车间的休息室内,承包组组长徐代富正在填写各类单据,车间里平日温度非常高,伴着浓烈的酒糟味,工人们即使赤膊上阵,仍然汗流浃背。徐组长带着我们在车间里参观,这位1993年进厂,有着20年工龄的老员工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十三车间共有39人,分为3个班次,每天24小时开工。在巨大的行车下,徐组长停下来说,“当年我们都是靠人一铲子一铲子的往上翻,不仅效率低,而且特别费力,手上的茧破了一层又一层。”现代化的技术设施的引进,不仅让生产车间获益,旁边的锅炉车间也经历着变化带来的效率与安全,“这些设备引进后,技术人员对我们工人进行指导,在考试通过后,他们便持证上岗。”在不久后,紧挨着酿酒车间的一个个锅炉就将集体“退休”,因为集团正在筹备建设2个全新的20吨级的大型锅炉,这2个锅炉将完全满足如今的生产需要,而且远离生产车间,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站在仙潭酒厂的大门前,远远地能看见对面山坡上刚建成的制曲中心,这个巨大的建筑被员工称为仙潭的“布达拉宫”。中心共分为五层,下面一二层是陈酒仓库,三四五层是踩曲场、曲胚仓库等相关车间。在五楼的踩曲场,制曲中心主任吕从芝正在查看机器运转情况,这套价值300多万的机器是今年4月才正式投入使用的,在五楼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头”,它的颈部在四楼,而躯干和四肢则在三楼,这个庞然大物源源不断地吸入将小麦、一定比例的母曲以及水进行搅拌加工,然后“吐出来”,这时踩曲场的40多民踩曲女工便运用传统踩曲技艺将加工后的曲胚用脚均匀地压入模具内。据吕主任介绍,这些踩出来的曲胚会被盖上谷草,放入一个个阴凉的库房里储存大约55天。以前老的加工机器8小时只能产出20吨的曲胚,现在这台机器的产能达到每小时12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就在跟吕主任交谈时,运送新办公柜的车子停在门口,“每一天你都能看到新变化,办公环境越来越好,工人的干劲更加高涨”。
在新的陈酒仓库,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这个在制曲中心负二楼的陈酒仓库巨大幽深,它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陆续摆满3000多个新的空酒坛,而这一个酒坛的重量就达1吨。物资部的赵温林一刻都不敢放松,认真注视着眼前正在清洗酒坛的工人,他现在负责整个一二层陈酒库内酒坛的搬运、灌酒以及包装密封。“现在对塑化剂的检查非常严格,我们现在进行的每一项步骤都得把控,以前的输酒管就已经换成现在的不锈钢管了,我们搬过去的新酒坛也要马上进行加盖处理。”这位个子不高,精瘦干练的赵师傅90年入厂,最初是做搬运工,后来调入酒库,改制后就在物资部工作。在他眼里,改制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管理更加先进了,“现在大家工作起来分工明确,责任分明,清清楚楚的。”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和波澜壮阔的故事,但新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如今工人们在新的管理制度和先进设备的帮助下,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大幅提高,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在生产一线十几年如一日的用智慧和勤劳抒写着我们的新仙潭故事。